欢迎光临湖北省纤维检验局宜昌分局官方网站!

当前位置:首页 > 纤检文化 > 纤检风采 > 正文

“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”纤检青年读书分享(一)

发布:2022-05-05 10:17:18 阅读:

扎根基层沃土 成就“枝繁叶茂”
——品读《梁家河》感悟
湖北省纤检局宜昌分局 田小春
    《梁家河》是一本纪实文学,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至1975年,下乡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生活、学习、劳动的经历,生动呈现了青年习近平为民造福的初心、追求真理的精神、埋头苦干的作风、攻坚克难的意志、复兴民族的梦想。总书记曾在《我是黄土地的儿子》文章中写道:“十五岁来到黄土地时,我迷惘、彷徨;二十二岁离开黄土地时,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,充满自信。”对于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来说,梁家河就是他的高中、他的大学。读完书中故事,再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,让我深受教育。
修身是一门终生课
    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,习近平常看砖头厚的书,吃饭时在看,放羊时在看,有时看书至深夜,脸都被煤油灯熏黑了。他常说:“一物不知,深以为耻。”
习近平总书记的每次重要讲话都旁征博引、出口成章、醍醐灌顶,与他从青年时期注重阅读、思考、借鉴、批判密切相关。
    青年应将读书作为立身、立学之本,活到老、学到老,勤于思考、借鉴和批判,提升解决新问题的能力,不断探寻符合群众利益、满足人民需求的新办法、新路径。
面对复杂隐蔽的社会诱惑,青年也要守得住初心,勤掸“思想尘”、多思“贪欲害”、常破“心中贼”,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,做到心有桃花源、身不逾底线,以君子之心做干干净净、清清白白的人。
扑下身子多办实事
    梁家河七年,习近平把自己当农民,接受艰难生活的磨练,闯过了“跳蚤关、饮食关、生活关、劳动关、思想关”。几十年后,当地的土话、伙伴的小名他仍熟记在心,他还把村民接到城里治病、请到家中吃饭,多次回信指导梁家河村的发展……
    “作为一个人民公仆,陕北高原是我的根,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:要为人民做实事!”时至今日,每到基层,总书记总是拉着群众的手,问问家长里短,看看饭菜好不好,摸摸被窝暖不暖……总书记说:“要拜人民为师,甘当小学生,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,这样才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,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。”2021年,在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,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嘱托,为年轻干部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。
    我曾是一名记者,天天泡在基层,说话、写文最讲究带泥土、沾露珠、接地气,结识了很多基层朋友,帮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。现在,作为基层纤检人,我有着贴近群众的先天优势,要扎根基层沃土,开阔视角、厚植情怀,沉下心、扑下身,找准与群众话不投机的病根,真心实意转变工作作风,掏心窝子与群众打成一片。只有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和群众所思所盼,工作方向才会更明确,解决问题才会更精准,才能用青春无悔换来事业的枝繁叶茂。
永远保持迎难奋进
    在梁家河下乡期间,习近平吃了不少苦。为建沼气池,他步行40多里到县里汇报,筹借路费到四川“取经”,自编小节目宣传沼气好处,测量、选址、挖坑……在一定要把沼气办成的信念下,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终于试验成功,“沼气不过秦岭”的谬言不攻自破。为了打坝修田提高生产,习近平站在冰水里干活,手起泡流血、腿受冻生疼,换来了梁家河玉米亩产从400斤提升到800斤。几年间,他申请8次才入团,申请10次才入党……
    我不禁联想到,每年最是寒冬腊月时,纤检人远赴新疆参与棉花公检,在零下20度的冰天雪地里徒手劳动,在祖国边疆发扬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奉献、特别能协作”的纤检精神。韧者笃行,韧则行远,只有经风雨、见世面才能壮筋骨、长才干。作为一名青年纤检人,理应珍惜能在艰难困苦的磨练中长才干、累经验、增本领的机会,抱着一股“轴”劲儿,坚持不懈,成为起而行之的行动者、攻坚克难的奋斗者,争做事业发展的“多面手”“实干家”。
    草木蔓发,春山可望。2022年,我们将喜迎党的二十大。生逢大有可为的新时代,唯有永葆修身定力、为民动力、进取韧力,脚踏实地、立足岗位、创新业绩,做不负时代、不负韶华、不负党和人民殷切期望的新时代青年。